《DEEP中国科学探险》:和田寻宝

日期:2006-12-12  来源:《DEEP中国科学探险》    

16910

  公元2002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壁画上一位美丽的东方女子露出尘封千年、如和田玉般光洁圆润的微笑,震撼之余的考古学家们情不自禁唤她为“东方蒙娜丽莎”,并开始了寻找和田宝藏的历程。然而一次次寻宝不获的打击暗示我们从一开始就错了:黄沙之下没有玉,却掩埋着一个千年佛国。“东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一如当年佛陀拈花微笑:本
    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我们寻宝的目标毫无疑问就是闻名古今的和田玉,准确地说是具有不可估量价值的古和田玉器,它们一定藏在黄沙之下,陪伴倾颓的寺院或是于阗王族腐朽的骨骸……
  毒日、蒸腾的热浪、一阵风吹起的流沙,沙漠中哀号的骆驼——这就是中国新疆沉寂无边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111年前的春天,一位来自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冒然闯进了这一片流动的沙海,其代价则是:2人丧生,7头骆驼及全部装备物资都被沙漠吞噬掉,在经过了20天、300多公里的行程后,才勉强得以逃生。
  于是,一个可怕的“死亡之海”的称谓,便成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闻名于世的别名。
  但对于这个别名,当地人却非常不满。在维语中 “塔克拉玛干”是“埋有宝藏的地方”。当地人坚信,在那里肯定埋藏着祖先留下的,数不尽的珍宝和无穷尽的财富。
  可面对这片无边无际、寸草不生的大沙漠,人们禁不住要问,在这死一样沉寂的沙海之下,难道真的会有宝藏可寻吗?
  在古西域这片辽阔且神秘的大地上,文明世界的人都会在某种情不自禁遐想的蛊惑之下,踏上寻宝之路,当年的斯文·赫定如此,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如此,我们也不例外。
  可是我们要找的“宝”,会是什么呢?
  2000多年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南缘,有许多绿洲。在这些绿洲上,人们建起了一座座城市,它们由东向西排列,连接着古丝绸之路的南道,就像珍珠串成的项链一样。而项坠儿,就是古代的于阗,也就是现在新疆的和田地区。
  于阗——是藏语的译音,意为“产玉的地方”。
  和田玉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非常有名的。走在和田的大街小巷,你会惊奇地发现,无论男女老少,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做着玉石生意。
  和田玉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的玉质、色泽像羊脂般的温润洁白,故又被称作羊脂玉。而除去质地、色泽以外,形状、存在形态的不同也是区分和田玉品质的关键。
  和田玉的形状及存在形态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玉矿石形态存在的,被称作山料;第二种虽然也是原生态玉矿石,但却经过了长时间在大自然和水中的磨砺,是具有各式各样天然形状,被人们从玉龙喀什河里采集到的原生态玉石。这类玉石被人们称作仔玉;第三种则是经过人工打磨、加工和雕琢过的“作品玉”;而在这三种形态的玉石当中,上上品,应指的是和田羊脂仔玉。
  在和田的玉交易市场上,一块上好的、项坠儿大小的和田羊脂仔玉就能卖到数千元左右。而一块重20公斤左右的羊脂仔玉,标价竟为上千万元。由此看来和田每年吸引数十万的游客,并在夏季洪水过后的秋季,曾呈现过万人沿玉龙喀什河河床及河岸,采玉寻宝的壮丽景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知道,从传说到现实,行走在于阗古国故地,我们寻宝的目标毫无疑问就是闻名古今的和田玉,准确地说是具有不可估量价值的古和田玉器,它们一定藏在黄沙之下,陪伴倾颓的寺院或是于阗王族腐朽的骨骸……
  于是,对我们而言,寻宝与寻找于阗古国遗迹成为一回事。
  于是,当地就有了一种赤女采玉的风俗:即让女人不穿衣服,全身赤裸的下到水中去采玉。因为他们认为,月亮、玉石、河水、女人属同一类物质,同一种生命而相吸、依附。
  寻宝路上,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悬念:贵为和田玉中极品的玉龙喀什河中的羊脂仔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和田,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通向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交通枢纽。那时,南来北往的民族,东奔西走的商队,都从这里走过。人们交流文化,交易商品,传播宗教,使得和田就像是一个东西方贸易的内陆港,成为了东西方文明共存的圣殿堂。难怪有的学者把它称作是西域的一颗“东方明珠”,比喻成宗教意义上的圣城“东方耶路撒冷”。
  正因为如此,在公元11世纪以前,和田曾是一个多人种、多种族聚集的地方。从已经发掘和发现的古墓、古遗址和古文物来看,这里先后和同时居住过塞人、印度人、中原汉人、藏人、突厥人等诸多人种。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字,讲述和记录着和田的历史。
  瞿萨旦那,就是和田从梵文——古印度语中取来的名字。关于这个名字,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
  当年的于阗王无后,佛降天意送给他一个儿子,但他却苦于没有奶来喂养。因此,他每天虔诚祈祷,竟感动得地面上鼓起了一个乳房状的小山,并从山包里源源不断地留出奶来,孩子得救了。于是,于阗王便给这个地方起名叫瞿萨旦那,意思就是地下能出奶的地方。
  这个看似荒诞的千年传说,是否就是先祖们暗示给后人,和田有一条产玉的河呢?
  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明朝的宋应星曾经人性化地描绘了玉石的秉性。他说:所有的玉石都是隔着水,吸收月光之精华的。大多数的采玉人,都是在秋季,明月当空的夜晚,沿着河水去寻找玉石的。由于玉石都是从山上被水流冲击而下,夹杂在乱石浅滩之中,所以,仅凭天上的一点点月光就能找到玉,在当时绝非一件易事。于是,当地就有了一种赤女采玉的风俗:即让女人不穿衣服,全身赤裸的下到水中去采玉。因为他们认为,月亮、玉石、河水、女人属同一类物质,同一种生命而相吸、依附。
  不管宋应星所说的这种风俗是否真的存在过,但将玉石赋予灵性的这种说法,确实给和田玉以及那条玉龙喀什河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玉龙喀什河实际上是和田河上游的一个分支,它发源于昆仑山山脉的慕士塔格山,和另一条源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喀拉喀什河,一道汇集成了和田河。
  这两条河里都有玉,但喀拉喀什河中的玉有颜色,多为墨绿色,所以喀拉喀什河又被称为墨玉河。而闻名于世的和田羊脂仔玉,只有在玉龙喀什河中才会有,因此这条河又被人称作白玉河。
  并非所有的寻宝人,都能在白玉河中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羊脂仔玉,哪怕是很小的一块。因此,许多人便萌生了到白玉河的源头——昆仑山上的慕士塔格山,去寻找更多、更大玉石的念头。
  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和田的羊脂仔玉,每一块都是绝无仅有的,它和黄金铸成的器物不一样,它是无价的。
  家住黑山大队的益民·尼亚兹老人和他的儿子托洪·尼亚兹,就是这样一家采玉人。
  黑山大队,就是斯坦因提到过的昆仑山上的黑山村。它海拔近3000米,是和田海拔最高、也是交通最不方便、最闭塞的一个小山村。想当年,雄心勃勃的英国人斯坦因,为了找到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就是从和田出发,经过了艰苦的跋涉,来到了黑山村。但当他面对“人与牦牛都寸步难行”的峡谷和悬崖时,也只好望山兴叹、知难而退了。
  据益民·尼亚兹老人讲,从他奶奶那辈儿甚至更早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在夏季纷纷涌入昆仑山,奔向据说能挖到玉的慕士塔格山。
  “慕士塔格”在维语中,实际上就是冰山的意思。
  先秦思想家尸子,曾对大批中原人远赴昆仑山采玉寻宝一事,做过如下的描述:凡是采玉的人,没有一个人的气色像他们采的玉那样滋润光华,他们皮肤干燥,脸色非常难看。由于路途的艰难遥远,1000个人去昆仑山采玉的话,活着到那儿的,最多只会有100多人。而这100多个人里,能够侥幸生还的,也就剩下十几了。所以,当年那些采玉的人,十之八九都梦断昆仑,客死他乡了。
  今年夏天,益民·尼亚兹的老伴病了,他既要照顾好老伴,又要放牧自家的牛羊和照看自家的菜园子,加上年事已高,他只好把上山采玉的事交给了儿子托洪·尼亚兹。
  早上,托洪·尼亚兹的女儿,帮爸爸收拾好上山采玉用的简单行装。在默默的担心中,送爸爸踏上了行程。
  从海拔近3000米的黑山村到慕士塔格山上的采玉场,至少还要再走上3天、近3000米高的山路。这其中,有两天是行走在只有毛驴才能通过的悬崖峭壁上,而最后一天近千米的路程,则是要爬上连毛驴都无法行走的雪山冰峰。
  正如益民·尼亚兹老人所说的那样,在海拔5000多米高的玉石矿坑采玉,和在山下采玉的确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艰辛,一样的不易,根本看不到满山玉石的景象,不知是否是因为呼吸困难的缘故,还是由于心情不好,老人的儿子在找玉时,一句话都没说。也许他在暗暗祈祷,希望这次上山能多找到些玉,多换些钱,为有病的母亲看病,为年迈的父亲多分担点忧愁。
  当站在慕士塔格山上,面对海拔5000多米高的玉石采矿场和艰苦的采玉人时,你也许对玉的价值和玉的品质,就会有一个全新的估量和一个崭新的认识。
  当经历千辛万苦走过了这一路,最后面对玉龙喀什河源头时,你也许才会明白,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和田的羊脂仔玉,每一块都是绝无仅有的,它和黄金铸成的器物不一样,它是无价的。
  她眼角和唇边荡漾的神秘微笑,震撼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于是大家为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东方蒙娜丽莎”。
  106年前的秋天,斯坦因到达和田,制定了考察和田的详细行动计划。他按《大唐西域记》的记载,考察完于阗王城西南20余里的牛角山寺后,抄近路回到和田。经过短期休整,他开始着手组织前往沙漠的探险队。在他脑海里,始终浮动着一个巨大谜团:于阗古国,这个繁荣昌盛、国运久长的文明古国,其都城,究竟在哪里?
  斯坦因再次阅读了《大唐西域记》中关于瞿萨旦那的记述,记述,这个早在汉代就是“城郭诸国”之一的古国,种植五谷庄稼,盛产水果毛皮,有专门的纺织与玉石加工行业。斯坦因还对照阅读了法国汉学家雷慕沙在1820年写成的《和阗城史》,这本书收集并翻译了许多有关玉石的记载,是欧洲涉及和阗最早的文献,书中记述稀贵的玉石只产在和田河的两条支流即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两岸。
  斯坦因重读了雷慕沙这本专著,感谢作者对玉石的产地与加工提供了如此准确的线索,联系到玄奘关于于阗古国玉石加工行业的记载,斯坦因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王都之谜”的答案。
  于阗古国王都既然和玉石产地有关,那就应该到盛产白玉的河岸冲积平原上去寻找。斯坦因决定到斯文·赫定收集到很多陶器和其他古物的约特干村去。如今我们下山之后,也来到约特干。那是一道早已干涸的沟渠和种满庄稼的农田。现在的和田,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片地下的三五米处掩埋着他们曾经的于阗古都约特干。
  公元400年时,东晋高僧法显,曾在这里见到过金光灿烂的庙宇和寺院。庙宇中的塑像,神圣的建筑物上全部都用金箔包裹着,可见当时于阗国的富庶昌盛。 1500年后,英国考古家斯坦因,在这里不仅找到了证明这一说法的遗物证据,而且还发掘到大量的泥塑像、陶罐及汉、唐时代的古钱币和文物。但是在这么多的象征财富的文物中,却没有发现一块玉石和玉制的器物。
  时光流转103年,公元2003年某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与当地考古人员一道,在和田县城以东的达玛沟,发掘出一处保持非常完整的、唐代时期的佛教寺院。巫新华对和田有着很深的了解,尤其对和田玉有着长期的研究。此次发掘,居然又一次没有找到玉石。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次发掘出许多幅描写佛教内容的精美壁画。这些壁画清晰完整的保留在这座寺院的墙壁上,巫新华不觉一震,因为他觉得实在眼熟。很快,视觉神经唤醒了他脑海中的一片记忆:“原来是她!”
  就在一年前,巫新华的同行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一个名叫丹丹乌里克的遗址群内,发现了一批稀世罕见的壁画,其中的一幅珍品,画的是一位美丽的东方女子,因为她眼角和唇边荡漾的神秘微笑如和田玉般光洁圆润,震撼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于是大家为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东方蒙娜丽莎”。
  巫新华眼前所见这些精美壁画,其手法与有着玉般微笑的“东方蒙娜丽莎”壁画一样,令人震撼,非常精美。事实上,从唐代以来中国人就把这种手法命名为“尉迟派画风”。
  在那发现“东方蒙娜丽莎”的地方——丹丹乌里克,能够找到大小尉迟的真迹?寻出尉迟王族鼎盛时期的财富遗踪?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和田玉集散地乌鲁木齐年交易额15亿元

下一篇:马进贵、郭海军当选为中国玉雕大师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