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意永不枯竭——记扬州玉雕师朱逸坤

日期:2010-03-08  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14519

    在扬州玉雕界,有一批锐意进取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坚定的目标,也不乏勇于探索的精神。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们对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都看得很清楚,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以期树立起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赢得市场的认可。

    今年34岁的朱逸坤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不善言谈的他性格温和,做事低调。但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

    一位玉雕大师曾说,玉雕创作不怕资历浅,就怕没想法。

    从水晶转而攻玉雕,朱逸坤的转型之走路得比较顺畅,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不断尝试和改变着。因为他明白,玉雕最终体现的还是创意和构思,是玉雕师的智慧……

    由水晶转攻白玉

    扬州玉器学校是扬州玉雕人才的“摇篮”,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学生们大多会被分配到扬州玉器厂工作。在玉器厂,他们会在大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加深对玉雕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掌握工艺技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根基。

    如今,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已成为扬州玉雕的中坚力量。朱逸坤也是其中之一。

    1993年,朱逸坤从扬州玉器学校毕业,随后进入扬州玉器厂,走上了玉雕的工作岗位,主要从事花鸟、杂件、仿真动物等玉雕产品的制作。1995年,由于工作出色,他被厂里公派到深圳深造,专攻翡翠小件的制作。1996年,他在东莞与台湾同行进行了一年的技术交流。经过两年的学习,他学到了新的玉雕技法——花件工。1997年,他回到厂里,一边虚心向大师们学习,一边自我钻研提高。

    “此时,我已具备了扎实的雕琢基本功和一定的艺术素质,在产品制作上能够认真揣摩大师们的设计意图,将理论知识运用在玉雕产品设计制作中,制作的一些产品得到了领导的赞誉和同事的认可,为我今后的创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1999年,朱逸坤离开了玉雕厂。他不等不靠,利用在玉器厂所学到的一技之长,开始从事水晶制作,一做就是6年。其中,作品《龙腾四海》、《路路高升》等俏色摆件在业内获得了一定的口碑。

    2006年,经过认真考虑,朱逸坤决定转型从事白玉的设计制作。此时的和田玉市场已经一片红火,竞争也非常激烈。作为一名后来者,要想在短期内获得市场认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摆在朱逸坤面前的是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

    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要在白玉领域有所成绩,必须另辟蹊径。

    “年轻既是劣势,也是优势。优势是能够突破传统的束缚,尝试做自己想做的题材和作品。即使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再来。”

    独辟蹊径   以“巧”取胜 

    近几年,挂件、手把件由于可以把玩,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因此受到市场的青睐。经过对市场的分析,朱逸坤决定将此作为主攻方向。

    在创作中,他把俏色运用于创意和设计中,并贯穿于整个环节,注意发挥材质的特点,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雕细琢的工艺,赋予作品强烈的视觉表现力。这种以“巧”取胜的思路让他的作品更具特色。

    “玉料丰富的颜色和玉质为巧用俏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使玉雕作品更加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件俏色作品的问世,不仅要有好的材料,有识别好料的慧眼,而且还需要玉雕师有巧妙运用玉材的智慧和独具特色的创新。因此,俏色最关键的问题是构思。构思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是玉雕师心灵与技巧的结晶。”

    2007年,朱逸坤的作品《霸王出世》在“老凤祥杯”中国首饰设计制作电视大奖赛中获得设计制作奖,这就是一件俏色运用独到的作品。

   “2005年,我在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有关暴龙的报导,看了以后,我就被恐龙文化所吸引。一年后,机缘巧合,我遇到了一块新疆和田的青花料,非常适合做恐龙。怀着对这种史前巨兽的痴迷和热情,我开始了创作。霸王龙作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肉食动物,它的霸气与和田玉的内敛有所冲突,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在设计上,我采用了才出壳的小霸王龙为主题,因为世间刚出生的生命是最惹人喜爱的。它的可爱与恐龙的霸气正好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点,而青花料的色彩变化也丰富了产品的俏色处理。”

    朱逸坤坦言,由于作品的题材过于创新,没有现成的作品可以借鉴,同行对此都不大理解,他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是,不轻易服输的念头让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作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作品充分利用材质自身的特点,将霸王龙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创新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无论是俏色的运用,还是题材的拓展,在创作中,朱逸坤一直坚持因材施艺的原则。2008年,他设计制作的《笋壶》在“百花玉缘杯”评比中获得铜奖。这作品以竹笋为主体,充分表现出竹笋蒸蒸日上、春意盎然的形态。

    “作品原料是一块白色和田子玉,上面布满了十几处大小小不一的石钉,根据玉石的质地,我判断石钉进入的深度不多。后期的探查与我的判断一致,只是有一处的石钉钻了进去,为此,我将深的石钉通过掏膛的手法掏掉,又根据材料的形状,在适合的地方找到了链条和壶盖,运用点、线、面等造型手段,加以适当的俏色处理,完成了作品创作。”

    成绩是最好的证明。这两年,朱逸坤的作品在国内玉雕评比中,均有所斩获,这也坚定了他在玉雕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坚定创新的脚步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是人创造了美玉,玉只有经过人们鬼斧神玉的雕琢,才雕琢出了包含民族心血、智慧和毅力的玉器,这样精美的玉器才有无限的魅力和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朱逸坤对玉的理解也在逐步提高。作品虽然还没有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已经展露出了可喜的上升势头。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假以时日,他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朱逸坤认为,只要用心去做,出来的作品应该都会得到市场的认可。“现在,工艺已经上来了,大家拼的是创意和设计。所以,这给我们这一辈年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我来说,现在要做的是注意平时的积累,静下心来做一些有价值的产品。好的原料越来越少了,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精心雕琢,把每块玉的美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对得原料,对得起前辈的培养。”

    为了不断实践,朱逸坤平时会买一些不太好的原料,尝试做一些创新题材的作品。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都是心血的凝聚。

    “创意的价值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时间的积淀。每一件玉雕作品无论大小都有其独特之处,它融合了玉料特性与制作者的理念,玉器是艺术与自然的结合,是独一无二的。不管前面荆棘还是坦途,我都会一如反顾地走下去……”

    获奖作品:

    2008年,作品《手把江山》在“中国玉石器百花奖”中获铜奖,在“百花玉缘杯”评比中获优秀作品奖;《白菜》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展中获铜奖。

    2009年,作品《白菜》在“百花玉缘杯”评比中获铜获。


白菜

《手把江山》

《笋壶》

《体素含香》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新疆和田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一)

下一篇:白玉-祝福平安瓶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